“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自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证实了史书中记载的我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存在,而近年新发现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则把人们的目光带向更遥远的过去。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被认为是距今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巨型聚落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表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目前来看,就在双槐树。
遗址规模全国罕见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巩义河洛镇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
双槐树遗址全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年,“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考古发掘项目在这里启动。
发掘现场
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今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整个黄河流域年前后,(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个,所以我们叫都邑型的遗址。放眼全国,这样规模的遗址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领队。他介绍说,勘探确认双槐树遗址面积达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兼具防御功能和礼仪性质的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三处共多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中心居址区
其中,中心居址区发现的半月形地带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顾万发: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大型中心遗址半月形地带,这个面积是平方米,里面住的都是按我们现在说法就是高级别的贵族。这大房子一排排的,带巷道、带规划,到处都是一些祭祀,有人祭、动物祭。
瓮城
北斗九星遗迹
在发掘过程中,顾万发注重对天文、祭祀、宗教、礼制等“形而上”遗迹现象的研究。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中心居址区内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
融合北斗九星的建筑基础
顾万发:像核心区域这个大房子,前面有个回廊,带两排回廊,里面分5间,有个北斗九星。这个房子大概是多平米,搁现在面积也是很大的了。在回廊建造的过程中就埋了九个罐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埋了一头麋鹿。当时古人把这个小的宇宙观搬到他家里来了,他要告诉别人天上的中心在这,它俩很接近,我就是呼应它的。
F12中心埋藏麋鹿
顾万发解释说,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牙雕家蚕
此外,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这是迄今发现的仰韶时期与养蚕及丝绸起源相关联的、比较直观的实物资料。
牙雕家蚕
顾万发认为,双槐树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是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
顾万发:双槐树遗址的价值,第一出现了三重环壕,说明双槐树人已经具有了天地之中的宇宙观,第二把北斗九星(的图案)搬到家里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文明特征的一个基础性代表,第三个农桑文明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集中代表,就是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说它重要。
骨质鞋形器
不排除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它如何起源发展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