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服冰雪泥泞,二战德军三号四号坦克的防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十佳医院 https://m.39.net/pf/a_4792767.html

安装冬季履带的三突G实车,俄罗斯萨拉托夫整体出土

一战时期新出现的坦克需要在被炮火和雨水折腾得不成样子的泥泞战场上打滚,对于越野能力要求很高,年在英国马克II型坦克上就开始出现比履带更宽的附加防滑齿。但一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军方和设计机构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一般道路条件下的机动性和履带使用寿命上,因此二战爆发的时候大多数坦克使用的都是接地面外形较为简单的窄履带。

德国人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在虎式和豹式之前的坦克履带都比较窄。这在波兰和法国战役的时候倒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到了入侵苏联时麻烦来了。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坦克大军被泥泞困在原地等下雪,下雪了路冻上才能继续进攻。老天爷看他们可怜就多下了点,结果德国人又在积雪中举步维艰了。而此时苏联的少量T-34倒能在深雪中来来去去,频繁骚扰德国人的行军纵队。

当时德军坦克部队的主力是三号和四号坦克,这两种车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过一定的通用性,所以它们用的履带规格是一样的,并且延续到其后的一系列衍生车型包括三突、四突、四驱、胡蜂、灰熊、犀牛、旋风之类的型号上。

三号和四号常用的履带板有两种规格,早期的履带板宽度是毫米,履带销长度毫米,这种型号用于三号A型到G型、四号A型到E型、三突A型。后期的履带板宽度是毫米,履带销长度毫米,这种型号随着三号H型和四号F型出现,以后就一直作为两个系列的标准履带使用到战败。

所以说到三号和四号的标准履带规格,根据履带板宽度算就是和毫米,根据履带销宽度算就是和毫米。有的图上标出了三种尺寸,、和,我查找资料后发现这种算法是把第一种规格的履带单列,其后的型号算为,我认为应该是错误的说法。

首先看一下毫米的履带,这种形制最为简单。

内面

外面

这种履带上可以安装附加的防滑爪,称为Schneegreifer,从图例看是沿履带宽度用螺栓锁定的。

Schneegreifer安装图例

年出现了第一种类型的毫米履带,基本就是毫米履带的简单加宽。可以安装前述的Schneegreifer,也可以安装被称为Mittelstollen的防滑块。

外面

内面,诱导齿开有减重孔

履带板与防滑块

组合后的履带和防滑块

另一种类型的防滑块

年后出现了改进型的毫米履带,这种履带随着生产时间推移又产生了多种变化。根据诱导齿有无减重孔、槽,接地面有无防滑槽、防滑纹和花纹变化,包括五大类,从实物照片看肉眼能区别的至少有11小类。在这里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展示,可以统称为后期型毫米履带。这类履带有个共同特点,靠履带外侧有两个新增的孔,用来安装被称为Hammerstollen的防滑齿。

年生产的毫米履带板,接地筋开有防滑槽,注意两侧多出来的孔

年生产的另一种毫米履带板,采用防滑纹,诱导齿未开减重孔,所以中部不透光

防滑齿

防滑齿安装位置,右侧已安装到位

后期型毫米履带同样可使用防滑块。还为其开发了一种新的附加防滑爪,也就是Schneegreifer,也是利用两侧增加的孔固定。

同时安装防滑齿和防滑块的实物照片

新型防滑爪实物

新型防滑爪安装图例

以上这些鸡零狗碎在苏联冬季基本就是没多大用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增加履带的抓地力,但是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单位压力。在积雪中行驶的时候车辆会下陷,单位压力越大陷得越深,运动阻力越大,如果陷到托底,那么履带抓地力再好也不过是扒拉出两条大沟而已。这对窄履带车辆天生不利,而俄罗斯的冬季积雪深度管够。

苏联人在战前就注意到坦克和装甲车辆单位压力和雪地行驶能力之间的关系,战前普遍装备的T-28、T-34/76、T-26、BT-7的单位压力都在0.64至0.73千克/平方厘米之间。实战中T-34能克服40至60厘米深的积雪,T-26亦能在30至40厘米深的雪中活动。表现较差的是T-30\40\60系列,不能克服超过30厘米的积雪,如果地面不平更下降到20至25厘米。但到了T-70,由于履带加宽和发动机功率增加,克服积雪的深度又增加到40至50厘米。按苏联人的研究,如果单位压力超过0.9千克/平方厘米,越野机动性就非常糟糕了,但一般都不会达到这种程度。

那么对应三号和四号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最早的三号A型单位压力是0.68千克/平方厘米,四号A型大致与之相当,到三号E/F型和四号D型的时候单位压力已达到0.9千克/平方厘米,四号F型由于履带加宽,单位压力降到0.88千克/平方厘米。但到四号G型因为使用长炮重量增加,单位压力又增加到0.93千克/平方厘米,这已经超过了KV-2的单位压力。这还不算完,三号J型和三号N型达到1千克/平方厘米,三突G型更达到1.04千克/平方厘米,你觉得它们在雪地里能有什么表现?

所以要改善雪地机动性能还是必须在降低单位压力上想办法,因为坦克的战斗重量不能降低,那就只能增加履带接地面积。方法也无非两种,要么在现有履带上增加附加部分要么研制一种新的履带。

所以在年夏天德国人就搞出了一种加宽的被称为Winterketten的履带,意思就是冬季履带。从外形上看冬季履带就是在原有的毫米履带外侧增加了一块梯形的翼板,使履带板总宽度达到毫米(亦有和两种说法,显得短了,但也不敢保证是否有不同规格),这就显著降低了单位压力。这种冬季履带于年冬季投入使用,三号和四号坦克以及各种衍生车型都能使用。

使用冬季履带的三号J型

使用冬季履带的四号G型

使用冬季履带的胡蜂

使用冬季履带的四号突击炮

使用冬季履带的33B突击炮

一盘冬季履带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冬季履带的翼板是怎么连接在本体上的呢?首先这不是一种全新的履带,而是在库存毫米履带板上改造的,也就是说它不是整体铸造出来的。按我们一般的生活经验和当时美国、苏联的类似产品来说,很容易想到是利用插槽和螺栓之类的东西临时固定在标准履带上,一些国外资料也称采用螺栓固定方式。但在核对了线图和实物照片后,我完全没有找到螺栓位置,因此我认为焊接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先在端部焊接,然后里侧焊上两条加强筋,外侧再焊上一条,完成后即为固定结构,不能再拆卸。

外面连接部位及加强筋

内面连接部位及加强筋

实车亦可见加强筋直接与接地筋相连,并且安装了防滑块

因为本体仍是原来的毫米履带,所以前述的防滑爪、防滑块和防滑齿都可以在冬季履带上使用。

冬季履带安装防滑爪的图例

年冬季是冬季履带的使用高峰,年冬季使用量就急剧减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延伸的翼板容易损坏。只需要基础的物理知识或一定生活经验都能看出,这个翼板是个悬臂结构,在受力上很不利。比如端部压上硬物,焊接点承受最大的弯矩和剪力,从那儿就直接折断了。所以装车使用一段时间后,翼板就纷纷折断掉落,又变回了普通履带。加上最初的改造数量有限,当然是越用越少。

此外冬季履带伸出车体过宽,在侧面无法安装附加护甲,而这种附甲在对抗苏联反坦克枪时是非常有效的。

到年的时候,德国人又为三号和四号系列开发了一种新的特殊履带Ostketten,即东线履带。东线履带于年5月投产,与冬季履带不同的是东线履带并不是专门为雪地开发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克服东线的泥泞环境。

这种泥泞甚至有个专门词语叫Rasputitsa,泛指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季节性乡村烂地。Rasputitsa一年两次,包括秋季降雨和春季融雪之后,由于当地粘土排水不良,道路以外一塌糊涂,每次都长达数月。你说这德国人也是倒霉催的,这什么自然环境啊。冬天暴冷,春天秋天稀烂,一年也就夏天稍好点,你打进这种地方干嘛呢?

年秋季,德军初识Rasputitsa

东线履带是以标准履带板本体向外侧加宽,端部有个较短的翼板,履带销轴套每边增加一个,履带销也随之加长,因此不能和标准履带混用。原来标准履带上的两个附加孔在东线履带上仍然存在,位置和形状不变,所以原有的防滑齿、防滑爪和防滑块都可以用在东线履带上。

东线履带内面

东线履带外面

同时安装防滑齿和防滑块的东线履带

与冬季履带相比,东线履带要短一些,对应冬季履带宽度毫米这个数据,相应的东线履带宽度是毫米。短三公分的好处是安装东线履带的车辆又可以快乐地安装附加装甲了。

冬季履带(上)与东线履带(下)实物对比

东线履带装车后的视觉效果类似于使用了豹式的履带。

使用东线履带的四号H型,终于可以用附甲了

附甲与履带间隙很小,并且安装角度更垂直以避免碰触,可与背景那辆使用标准履带的坦克对比

使用东线履带的三突G型

使用东线履带的四突

使用东线履带的三号抢救车

使用东线履带的犀牛,这货很不走运啊

那么两种履带的性能哪种更好一些呢?据说仍是东线履带更胜一筹。雪地越野能力两者不相伯仲,而在烂泥中冬季履带翼板之间的缝隙很快会被泥块堵塞,功率损失极大,东线履带的短翼板受影响就小得多。

东线履带投产太晚,生产数量和装备数量都有限。我查了一下,似乎目前公开的三号和四号底盘的所有类型存世车辆中都没有使用这种履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