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心烦气躁。但对于古代诗人而言,“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乘凉为他们带去了创作的无限灵感。譬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就是一边乘凉,一边怀念老友。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夏夜追凉》,便是一首关于炎炎夏日,作者消夏乘凉的经典诗作。它出自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之手,约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年)杨万里回乡闲居期间。说到消夏乘凉,在风扇、空调,各种冷饮普及的今天,似乎人们都没了这个概念。
但在古代,面对炎炎夏日,消夏乘凉却是必须的。如刘禹锡的近水处乘凉,“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秦观的近阴处乘凉,“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可以说是方式众多。那么杨万里的《夏夜追凉》,究竟用了哪种方式呢?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首先,诗的第一句“夜热依然午热同”,即想不到晚上竟然和中午一样热。虽然从科学角度来讲,晚上的温度是要低于中午的温度的,但从体感来讲,人晚上在屋内的热感其实和白天中午几乎没有差别的。也就是说,在没有风扇、空调的辅助下,即便是夏日的夜晚,人们都是难以入睡的。
所以诗的第二句“开门小立月明中”,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天热,杨万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索性就出门乘凉了。需要注意的是,杨万里这里出门选择了月下独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中生凉”。而“静中生凉”,正是古代诗人消夏乘凉的核心所在。
毕竟杨万里要是四处走动的话,即便是晚上,相信也会惹得一身汗。其实大约二十多年前,农村的很多地方,也还有着“开门小立月明中”这种经历的。不同的是,我们可能会把“床”搬到屋顶,挂上蚊帐,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就直接睡在外面了。
然后,诗的三四句“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意思是说,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不时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而来,可我知道这并不风。从这两句诗来看,杨万里的居所之地,环境还是很清幽的,夜晚也比较静谧。所以他独立其中,便会凉意顿生,这是体感得凉的缘故。
最后,结合整首诗来看,月光、竹林、树荫、虫鸣,其实都是为了揭示“静中生凉”所作的铺垫,你看杨万里自己也着重强调了“不是风”。虽说“静中生凉”只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因果关系,但是它显然帮助了无数古人度过了炎炎夏日。就算是在今天,“静中生凉”也仍然适用。而读完《夏夜追凉》,相信你也会心生凉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