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槐荫消夏图》
▲佚名《槐荫消夏图》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古人消夏的智慧,如今看来依然令人叹服。他们或冬藏冰雪夏日取用;或傍水建亭摇扇送风;或搭造凉棚阻隔阳光;或利用水车,令冷水自屋顶流泻而下,消暑降温。文人高士的避暑之法则更为风雅:读书赏画心自静,高卧闲眠幽林中。《槐荫消夏图》便展示了宋人的解暑之法,全图人物神气冲融,笔墨流畅飘逸,有行云流水之妙。夏日溽暑赏读此作,定可与画中人共得畅快逍遥之趣。
2.董源《夏山图》
▲董源《夏山图》董源传世画作数量稀少且面貌多样,故而明人董其昌评其为扑朔迷离的“画中龙”。《夏山图》便是曾经董其昌鉴藏的“画中龙”之一,全图山重水复,汀渚纵横,生动地再现出烟雨江南的旖旎风光。如同董源的其他作品一样,此图亦曾引发真伪之争。然而,其作为董源一脉“南宗”山水画中极其珍贵的一幅遗存,依然是今人一窥董氏笔下“画中龙”之神秘风貌的重要画作。
3.屈鼎《夏山图》
▲屈鼎《夏山图》《夏山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夏季山野之景。开卷作平远之貌,千山一碧,江水苍茫。随画卷展开,山势渐陡,林木葱郁,云霞锁山腰,山形步步移。又有楼观阁榭穿插于山麓谷间,千栋万柱,皆有次第。全卷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不仅有“燕家景”的恢弘壮丽,还有沉稳自然的笔墨技法,堪称绘画艺术中“尽精微,致广大”的典范。
4.《夏山高隐图》
▲王蒙《夏山高隐图》《夏山高隐图》是王蒙作于元末政局变动之际的作品,乃“国宝”级文物。画中大壑奔泉、高山峻岭,其间点缀梵宇、茅屋与放旷高士。此作在民国时期曾有真伪争议,藏家韩慎先将其鉴为真迹并购藏,随之被张珩赞为王蒙画作“绢本中第一”,后又获徐邦达等“画法苍郁秀润,王氏精作”之评,并随之成为研究王蒙隐居山水画的关键之作。
5.《销夏图》
▲刘贯道《销夏图》《销夏图》是刘贯道表现高士清逸之风的《七贤图》之一段。画中灵芝、翠竹掩映,书、砚、盏、钟散放,雅器珍玩并陈,昭示出主人的高情雅趣;而精心巧置的两重屏风,又暗喻主人的林泉之志。该画精雕细琢、铺锦列绣、笔致细腻,一幅画中,二重屏风与大小人物精巧套叠,构思神妙。画史评刘贯道“一一师古,集诸家长,尤高出时辈”之赞应当之无愧。
6.《湖庄清夏图》
▲赵令穰《湖庄清夏图》《湖庄清夏图》为宋代画家赵令穰所绘,画上屋舍临岸风静,垂柳拂溪澜轻,一派夏日骤雨初歇、湖天氤氲清凉之景。赵令穰系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因宋朝宗室有远游禁令,除每年到巩县朝祀祖陵一次外,不可出汴梁、洛阳间五百里。该卷描绘北宋京洛附近村野之景,乃赵令穰“朝陵一番回”途中所见。画家赋予客观自然美景以诗意的理想境界,使山水表现更富情绪联想和主观意趣,在宋代山水画中可谓别具一格。
7.《竹林长夏图》
▲陆治《竹林长夏图》图绘江南夏景。高松竹林之下,一高士正襟临溪而坐,一童相侍,境界清旷幽静。作者借松、竹、石等清高脱俗之物,来颂扬文人士大夫孤高坚贞的情怀和倨傲不群的气度。图中峰峦崖石皴法多用渴、涩之笔,使山石奇峭,棱角分明,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是陆治青绿设色画的代表作之一。
8.王原祁《夏山图》
▲王原祁《夏山图》山石层层皴染,色墨叠加,浑然天成,而后用焦墨点苔,层次感强;山石细碎繁多,少了一份气魄,但多了一份灵气。
9.《夏云欲雨图》
▲刘珏《夏云欲雨图》本幅布局饱满,山峦填满大半画面,气势逼人,山体几乎全用长披麻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右侧的浓云以细笔勾轮廓,淡墨渲染,生动地刻画出云朵急速翻滚变化之态。蜿蜒的山体,盘旋的山径,翻转的云朵,流动的瀑布,溅起的浪花,共同营造出深山中风云激荡、大雨欲来之势。画面最具静感的是右下角的木桥,并行平直的线条,两侧的过廊,皆增加了桥体的稳定感,而这些则更加衬托出整幅画面的撼人之气。该图画风沉郁清壮,用墨朴茂湿润,主要仿自元代吴镇,而清丽秀润之笔法则与吴镇的厚重粗犷有别。
10.《夏五吟梅图》
▲王翚《夏五吟梅图》此图画成时王翚已是83岁高龄,然而画面丝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迹象,线条细若游丝,劲如屈铁,笔力老练纯熟,画风细润明快,融合了众家笔法之长。构图布景显示出画家胸有成竹,景物的配置自然写实,气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