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朝篇五谁搬走了二里头的文物

《二里头遗址-百度百科》: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1]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于此。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1]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1]。

遗址争议

关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二里头一期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四期的部分时期或者全部为夏遗民遗迹;另一种意见认为遗址的第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遗址。[1]

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众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1]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1]

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1]

《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1]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1]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1]

《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1]

本着严谨的角度来看,夏朝以及其都城确实还未发现能证明自身的系统文字。但根据二里头遗址范围以及都城规模来看,其所在地区为上古三代中原王朝统治中心地区,其代表的王朝,若不是史书记载的夏朝,那是其他王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1]

反对的声音:

考古发现,二里头有部分时段属于商朝时期,有学者猜想她是商朝的都邑。

有学者认为里面出土的文物太少,不像是夏朝的都城遗址。

二里头是夏朝的都城遗址!

二里头之所以有部分时段在商朝时期,是因为她没有经历战火!商汤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二里头。

夏桀与末喜感情破裂,把末喜留在了二里头,独自离开了斟鄩,见《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2]

《竹书纪年》则记载:

“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

地震。

伊、洛竭。

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

十三年,迁于河南。

初作辇。

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一作“山民”)。

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

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成汤元年)。

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3]

从鸣条之战的地点判断,夏桀应该居住在旧都安邑。

鸣条之战示意图

商汤进攻二里头时,夏桀的儿子带着母亲逃往北方,成了商朝的北方之敌。所以二里头未经战火。

商汤占领二里头后,欲迁夏社,但被盟友劝阻了,所以二里头又存在了近百年。

《夏社-百度百科》云:

夏社,拼音是xiàshè,汉语词语,意思是夏后氏的社宫。出自《史记·封禅书》。[4]

出处

《史记·封禅书》:“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4]

《竹书纪年》卷上:“﹝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4]

《书序》云:“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社,这里指的是社神后土,因其平九州有功,被尊位土神,享受祭祀。这三篇说的是汤灭夏后,企图变更社神,最终未能实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思想观念,今仅存序,正文已无。[4]

没受战火景响,商汤又采纳了盟友的意见,没有立即搬走里面的文物,所以二里头犹如今天的故宫,又存在了近百年。

二里头的文物为什么这么少呢?因为文物被人搬走了。

谁搬走了二里头的文物?

商汤欲迁夏社,就是想搬走二里头的文物。因为盟友的劝阻,商朝在夏朝退出中原几十年后,才搬空了二里头的文物,废弃了二里头遗址。

夏朝的鼎、尊、壘等礼器,作为战利品归了商朝。商朝研究夏朝的青铜技术一百多年后,才有了殷墟的辉煌。

周武王灭商,许多的青铜礼器被周武王赏赐给了灭商的功臣,有些当天就被融化重铸,成了一些家族的传家至宝。不知有多少夏朝文物遭了殃!但九鼎肯定被周王室占有,在周王室衰落时失去踪迹。

我认为,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不全是商朝人创造发明的,里面可能有从二里头夺来的战利品。建议将殷墟出土的青铜文物作一个科学检测,看一看殷墟的青铜器中,有没有铜来源与二里头相同者,以区别是否是商朝的战利品。

搬走二里头文物的第一人其实是夏桀!

前面谈到夏桀与末喜因感情破裂而分居。夏桀离开二里头时带走了夏后氏的祖庙。随着夏桀在鸣条战败,这座祖庙被夏桀带到了成都,被夏桀安置在三星堆。几百年后因火毁祖庙,残留物被埋入了三星堆二号坑。

帝颛顼像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

结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没有因夏朝退出中原而立即废弃。犹如今天的故宫,被商朝保护了近百年。二里头有令人惊叹的文物,但被人搬走了,所以今天的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很少。搬走二里头文物的第一人是夏桀。他搬走了夏后氏的祖庙。这座祖庙最后被安置在三星堆。商汤占领斟鄩后,理所当然地接管了二里头地面的文物。所以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自然少之又少!

参考资料

[1]网络资料《二里头遗址-百度百科》

[2]《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

[3]《竹书纪年》在线阅读。

[4]网络资料《夏社-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