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瑜故里温泉之乡安徽庐江县国土空间总

1.庐江县简介

?“庐江”,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一条江名,现为哪条水流尚无定论。后郡因江名,县因郡名,延续至今。庐江县,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东与巢湖市、无为市接壤,南以枞阳县、桐城市为邻,西靠舒城县,北抵肥西县。毗邻水域包括巢湖和长江。总面积.7平方千米。截至年底,庐江县辖3个街道、17个镇。截至年末,庐江县常住人口89.1万人。年,庐江县生产总值(GDP).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0:38.9:50.1。

庐江之地,春秋属舒国,战国属楚,秦属舒邑,汉为舒县。“庐江郡”设于西汉初。“庐江县”名始于隋,另说始于南朝梁。庐江县设立以后,隶属和地域多有变化。年9月11日成立庐江县,年底庐江县分别建立桐庐县、湖西县。桐庐、湖西两县同属皖西第二专员公署。年8月,湖西县划分为庐江、湖西两县,新湖西县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庐江县仍属二专署。年1月22日庐江全境解放,庐江、桐庐两县属桐城专区,2月桐庐县原庐江庐南部分归还庐江建制,7月湖西县并入庐江,隶皖北行署巢湖专区。年2月4日,庐江县划属安徽省芜湖专区。年7月7日,庐江县由芜湖专区划属六安专区。年7月14日设巢湖专区,庐江县由六安划归巢湖专区。年8月29日,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年1月,巢湖撤地设市。年8月,庐江县因撤销巢湖市被划属合肥市。

庐江县是周瑜故里、温泉之乡、矿业大县,自古以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更是“地下聚宝盆”。庐江境内有享有“华东第一泉”的汤池温泉,宋代王安石来此沐浴后曾留下“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著名诗句。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冶父山,因相传是春秋时期铸剑之父欧冶子在此铸剑而得名,是国家森林公园。

庐江县行政区划图

2.目标战略2.1城市性质

紧紧围绕庐江“合肥南部副中心城市,合肥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长三角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花园城市”的城市性质,着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合肥南部中心城市;合肥南部综合交通纽;国家农业高新技木产业示范基地;长三角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2.2发展目标

至年,形成优势互补、底线牢固、竞争力强、品质优良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花园城市筑牢基础,基本实现空间底线全面筑牢、空间结构持续优化、空间效率逐步提高,空间品质显著提升、空间特色充分彰显、空间治理系统完善的阶段目标。

城市风光

2.3发展战略

大美庐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庐江绿色生态本底,不断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工业强县:坚持工业在庐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以推进“三区一廊”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农旅富民:以生态自然化、景观田园化、农旅融合化、农产商品化为导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4发展策略

筑牢底线,韧性安全;城乡融合,统筹高效;突出特色、彰显魅力。

3.国土开发新格局3.1总体格局

落实合肥市空间总体格局,以庐江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提炼农业、生态和城镇等重要开发保护要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构建“双城联动、轴带协同、多极支撑、田景交融、河湖辉映、山水一体”的县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国土开发总体格局

3.2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划至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3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02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年,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巢湖水面及沿岸、杭埠河、兆西河、白石天河、牛王寨山脉、釜顶山山脉、东顾山等区域。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到年,全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93.81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平台及各乡镇镇区。

3.3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构建“一环、两屏、两带、三核、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支撑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新样板”。

“一环”:环巢湖滨水湿地生态环。

“两屏”:牛王寨山脉生态屏障、釜顶山山脉生态屏障。

“两带”:江淮运河绿带、兆西河绿带。

“三核”:黄陂湖生态绿核、冶父山生态绿核、岱鳌山生态绿核。

“多廊”:16条清水廊道。

“多点”:水库、湿地为主的生态节点。

生态格局

4.乡村振兴发展格局4.1构建农业格局

依托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三大功能区建设,形成“一区三环三沿六基地”的农业生产空间格局。

“一区”:合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三环”:环汤池万山柯坦茶旅融合生态农业圈;环黄陂湖稻虾(渔)综合种养高效农业圈;

环巢湖优质水稻绿色种植示范区。

“三沿”:引江济巢河道两岸沿江生态廊道;绿色蔬菜瓜果产业带;特色经果林产业及乡村旅游休闲衣业示范带。

“六基地”:优质专用粮油生产基地;稻虾(渔)综合种养基地;绿色蔬菜瓜果(葡萄)基地;标准化茶园和名优茶生产基地;经果林中药材种植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4.2优化乡村空间

统筹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融合农文旅,促进食品保障功能坚实稳固、生态涵养功能加快转化、休闲体验功能高端拓展、文化传承功能有形延伸。

合理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新编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整治获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保障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使用。

分类施策,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特色保护类村庄38个:加强村庄历史遗迹、传统村落脉络以及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保护,增强特色保护空间品质规划设计。适当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城郊融合类村庄58个:推进基础设施配建与城市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承接城市外迁产业及城市职能协调发展产业,形成于城市功能定位统筹协调发展的区域。

集聚提升类村庄90个: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引引导衣村集体经济利用村庄自然及社会资源,盘活各类闲置房产设施及集体建设用地等,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搬迁撤并类村庄2个:在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同息的基础上,将撤并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不得强制衣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其他类村庄31个:发展方向和前景暂时难以判断,但相对稳定、仍将保存较长时间的村庄。重点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保障村民合理建房诉求。

5.新型城镇化格局5.1构建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一轴、两城、两平台、多节点”城镇空间新格局。

“一轴”:合铜路城镇发展轴;

“两城”:庐江中心城区、合庐产业新城;

“两平台”:庐江化工园、汤池旅游度假区;

“多节点”:3个产业强镇、9个特色镇。

城镇发展格局

5.2城镇等级体系

形成“中心城区-产业新城-重点镇-一般乡镇”组成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形成“1+1+5+9”城镇规模等级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合理优化各级城镇职能分工。

城镇等级体系

5.3产业体系

三大主导产业: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立足庐江产业特色,做大做强新材料、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三大传统产业:农产品加工、矿业及其深加工、轻纺服装。围绕农副产品加工、矿业及其深加工、轻纺服装等三大传统产业,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升级等重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结合庐江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素赋,围绕合肥市主导产业配套需求。着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

5.4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结合庐江现状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加强空间统筹,支撑构建“一廊三区三平台”的工业格局。

“一廊”:合庐铜工业走廊;

“三区”:庐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庐产业新城、庐江化工园;

“三平台”:庐江石头工业集聚园区、庐江金牛工业集聚园区、庐江泥河工业集聚园区。

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6.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6.1优化城区结构

构建“双心多廊,一核四区”的空间结构。运用山水城融合的理念,以山水为线索勾勒城市形态,布局功能核心、组织景观流线、塑造景观节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

城区结构

6.2构建城市公园网络

结合城市生态体系,完善城区绿地布局,建设级配合理、均衡分布、类型多样、满足需求”的多层次城市公园网络。

·既有公园的“品质化”改造:重点对绣溪公园等综合公园进行绿化植物的景观塑造。对苏家河滨水公园、方圆荟街角游园、地税局街角游园等专类公园和游园进行品质提升改造。

·新增公园的“均衡化”布局:整合利用城区零散闲地、边角碎地、街道转角空间与建筑退线空间见缝插绿打造一批街头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

城市公园网络

7.塑造山水城湖共生的魅力空间7.1构建历史保护格局

构建“一轴一带五片”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一轴”:汤城山历史文化轴。

“一带”:环湖文化景观带。

“五片”:

:周瑜墓、周瑜文化园、武社公祠、金刚寺。

:汤池温泉、果树窑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遗址。

:实际禅寺、伏虎寺、金刚寺、何瑊墓。

:洪氏宗祠、汪氏宗祠、矾山老街、黄墩老街、毕家楼遗址。

:丁汝昌丁氏宗、南河徐将军庙、刘秉璋故居。

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7.2打造文旅融合的魅力空间

构建“一核三廊四组团”魅力空间格局。坚持“点轴驱动、精品串联、辐射全域”理念,重点保障“三山、一湖、三寨、一海”旅游景区建设。开发温泉康养休闲度假、环湖观光养生、农业生态观光、红色研学、人文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一核”:庐城文化休闲体验核。

“三廊”:山水康养旅游休闲廊、大美庐江情体验廊、“庐江大运河风光游憩廊。

“四组团”:温泉康养度假组团、“两山一湖”休闲度假组团、滨湖休闲体验组团、庐南山水生态休闲组团。

魅力空间格局

8.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搭接省市级、国家级运输通道及交通枢纽,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合肥南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综合交通圈。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