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政部最新数据,年我国结婚人数为.3万对。
这一数据创下了年以来的最低记录。
自从年结婚人数达到.9万对的最高峰后,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降,
相比9年前结婚人数下降了49.3%,仅仅过去了9年结婚人数就减少了.6万对。
这几年下降的速度简直太快了,来看看这几年的数据,
年,结婚登记万对;
年,结婚登记万对;
年,结婚登记万对;
年,结婚登记万对;
我们就先不看年的数据,我们自己估计下年的数据。
之前很多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很悲观地估计,年的结婚登记人数应该最差在万或者在万,
但现实是年结婚登记人数为万对,简直就是“一年一个台阶”。
这数据,看着就像倒计时一样,10、9、8、7、6,
今年结婚登记人数跌破万?这不太可能吧,但总觉是可能发生的。
现实真的比我们最悲观的估计更为悲观。
人口数量方面也是一样的。
年的时候,我们预计我们将在年达到人口峰值,随后出现人口负增长。
年的时候,社科院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根据绿皮书的推算中国人口负增长将在年出现。
站在年的节点预测,最坏的情况,人口在年出现负增长已经不得了。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我们在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比最坏的情况更坏。
跌幅太不合理,太快了。
世界真的不和我们讲道理。
回到结婚人数问题,有很多分析认为结婚对数之所以下跌是因为90后的人口相比80后人数的减少(处于黄金结婚年龄的人数)。
基于年的人口普查数据,80后的人数是2.19亿,90后1.88亿,00后是1.47亿,这样来看结婚对数是必然下降的。
但这个下降的速度还是太快了。
我们来看看在人口方面很多人经常嘲笑和举例的日本,日本的90后万人,年日本的结婚登记人数是50.2万对,比例大约是10%;
我们的90后1.88亿,年结婚万对,比例大约是8%;
简单的看,我们90后的结婚意愿比日本还低20%左右。
所以我们并不是简单的因为90后人数比80后少,所以结婚人数就下降了,
而是不愿意结婚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自然是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
原因自然都是老生常谈了。
结婚成本高,需要车和房,熟悉的房子问题;
养育成本高,
按照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其中采用数据为年),
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按城镇和农村区分:
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3万元;
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0万元。
北京和上海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分别为96.9万元和.6万元。而年我国人均GDP为7.01万元,
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倍数,中国是6.9倍。
从国际上看,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
看得出来,中国的养育成本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国家。
其他还有社会竞争太过激烈、就业压力太大,以及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等等。
现在年轻人的租房成本基本都在工资的25%以上,完了还要攒钱付首付。
不仅需要掏空6个钱包,还要背上二三十年的债务。
之前每个月交的房租,变成了每个月还的房贷,此后还不敢随意换工作,害怕因为失业而断贷。
这样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就相当于再背上一套房几十年的贷款,而且这个“房子”还不一定争气,所以这个“房子”是不一定保值的。
成本过高,不划算自然就不结婚,不生孩子了。
虽然看起来养育成本48.8万并不多,是一个孩子0~18岁的花费,一年也就几万,普通家庭也能也能承受。
但要知道中国人的负债已经很严重了,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居民每赚块,就要拿出至少50块来还债。
其实放到国际层面来看,似乎中国的负债率也没有多吓人。
但不一样的是其他国家的高负债,是有着完善的社保兜底和充足的金融供给,
而这可以保证普通人即使负债,哪怕把裤子都没了,也能生活下去,
但我们这里试试。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是如履薄冰,养孩子就相当于在薄薄的冰面上行走在背负一点重量。
一旦工作出现问题,或者生个大病,不仅孩子养育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就直接返贫了。
这种情况目前看来已经不指望改善了,但是各个专家、政策还盯着大家的负债和储蓄,希望能把房子再卖出去。
我们也都知道这不太现实了。
与之相比,单身经济,比如年轻人独居懒得做饭可以有预制菜,单身需要陪伴可以有宠物相关产业,以及一人用的小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