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屋脊战贫记中国日报网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710/7288900.html

西藏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幅员辽阔、沟壑纵横、高寒缺氧,农牧民整体受现代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诸多因素导致西藏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世界屋脊”战贫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西藏实施差异化政策,扎实抓好精准识别、产业支撑、政策激励、就业优先、援藏扶助、社保兜底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

截至目前,西藏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工作连续4年被党中央考核确定为“综合评价好”,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份消除贫困的非凡答卷。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户郎加忙着检查家中小货车车况,准备从江达拉一批货到拉萨,跑这一趟车收入近元。“差不多两个月一次,开车从江达拉货到拉萨,一年收入还可以,空余时间去黄牛养殖基地工作。”郎加说的黄牛养殖基地总投资万元,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了16个贫困户39人增收。

地处藏东的昌都市,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个,实现水、电、路、讯、网全覆盖,1.9万户9.9万名贫困群众搬进新房。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要让贫困群众生活迈上新台阶。

住在草场深处的普布次仁,曾想规模养殖牦牛,但囿于没有启动资金,不懂养殖技术和交通不便。改变始于那曲市的易地扶贫搬迁,普布次仁搬到牦牛牧场旁,一家三口从看天吃饭的牧民,变成有固定收入的职工。他和儿子放牧,妻子在牧场挤奶,全家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贫困人口为62.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6.6万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42.4%。目前,全区个安置点,已竣工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已搬迁入住26.3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西藏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践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

各地市组织保安、宾馆服务、建筑施工、车辆驾驶、手工艺品加工、竹编、藏鸡养殖、蔬菜种植、氆氇编织等培训,实现搬迁户转移就业。同时,激发搬迁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开展劳务派遣、劳务输出等工作,确保贫困户充分就业。

农牧民转移就业助增收

“工作地离家2公里,每月工资元,再也不用四处打工。”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达那答乡,45岁的索朗在一家产业扶贫企业工作,顺利脱贫。

这家企业涵盖菌包制作、食用菌生产培育和产品加工、废菌料饲料加工等经营项目,日产菌类2~3吨。企业负责人张琦说,今年新增42间育菌室后,产量预计比去年翻一番,用工量也增加了,工人有人,包括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工资元到元不等。

阿里地区改则县多玛村,贫困户想入股合作社但没有牲畜。为此,多玛村察如小组以党员和富裕户出借或捐赠牲畜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合作社共有牲畜只,其中贫困户8户入股只,5名党员户和1名富裕户入股只。贫困户拉巴说,全家收入就指望放牧,现在有了合作社,收入翻了一番。

“联户放牧是脱贫攻坚和牧区改革的大胆探索,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解放了劳动力。”改则县县长周全说,越来越多富余劳动力就近或外出务工,去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大胆引进企业,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日喀则、那曲、阿里大力整顿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合作社开拓更多就业岗位;昌都、日喀则、山南等地完善政府、施工单位、村居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多位一体”转移就业格局。年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57.1万人,劳务收入34.8亿元,创历史新高。

全面推进“订单定向式”技能培训,西藏形成政府牵头“下单”、企业提供岗位“订单”、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菜单”、贫困群众定向就业“签单”的新模式。年全区“订单定向式”技能培训占培训总人数40%以上,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就业率达到%。

转移就业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34岁的次仁巴珠,在山南市大古电站从事混凝土浇筑工作1年多,“以前收入全靠农牧业,现在外出务工每月工资元。”

志智双扶激发“我要脱贫”

石秀次仁是那曲市尼玛县军仓乡2村村民,过去是整天喝酒打架的落后青年。年,石秀次仁参加“扶志扶智”培训班,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在军仓乡谷寨村易地搬迁施工点,石秀次仁承包了打砖项目,一年赚了近5万元。他还积极承担脱贫“传帮带”职责,号召村里其他困难群众加入项目,“要把过去虚度的光阴补回来。”

“现在群众都明白,脱贫不光靠干部、靠政府,最关键还是靠自己。”军仓乡2村党支部书记仁青说,石秀次仁是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摆脱“等靠要”思想的践行者,他的创业致富故事是当地的“活标本”。

“活标本”的产生,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帮助。通过扶志帮助他们摆脱意识贫困,通过扶智帮助他们摆脱能力贫困,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帮助他们摆脱机会贫困。摆脱了“三大贫困”,贫困户树立起强大的战贫斗志。

一批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迅速改变了贫困生活。

“以前除了喝酒,啥事也不想干,现在外出务工,还有了自己的小商店,生活有了盼头。”日喀则市昂仁县秋窝乡龙木其村村民加措谈起变化,有点不敢相信。有着20多年酒龄的加措,曾经一起床就喝酒,喝到半夜才回家,是村里有名的“酒鬼”。

年,加措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隔三差五,乡政府、村委会工作人员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刚开始他并不听,整日抱着酒,经过反复沟通终于想通了。”龙木其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如今,加措到那曲、阿里等地务工,一年挣3万多元。年,加措搬到龙木其村易地搬迁点,全家脱了贫,通过惠农信贷买了农忙、运输的拖拉机,开了小商店,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