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时期,大渡河上游考古遗存

近三十年来,依靠年文物普查、年配合《四川省文物地图集》的编写、年双江口水电站地下文物普查以及大渡河上游考古队所做的数次工作,在大渡河上游地区陆续发现一些夏商周时期遗存。较为重要的有木尔溪、罕额依遗址等。

木尔溪遗址

木尔溪遗址位于马尔康县梭磨乡木尔溪一组,地处大渡河一级支流梭磨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海拔米,距河面约20米高。年配合《四川省文物地图集》编撰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调查发现该遗址,年12月试掘遗址偏北地点。根据出土物观察,遗址最早期单位H1到第3层所出器物一致,应当代表了同一性质、且时间相距不远的遗存。

此次试掘发现房址、灰坑各1个,房址采用不规则大石块及卵石砌筑,未用泥土粘连,空隙处支垫小石块。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其中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褐陶、灰陶、黑陶均有存在,以方唇长颈罐和双耳罐为主,常见较浅的刷划纹。长颈罐多直口,溜肩,微鼓腹,下腹残缺,也有较多侈口罐和小口罐等。带耳罐均为自口沿部分乡下弧收接器腹中部的宽扁耳罐,耳上常见刻划或挤压凸起三道竖向线条状纹饰。这些罐体型相对都比较大。

报告认为木尔溪遗址与宝兴县硗碛乡雅尔撒遗址、嘎日工喀遗址关系密切,但也强调该遗址未见汉代陶器、铜钱等,因此年代较之雅尔撒遗址略早,根据嘎日工喀遗址采集到的遗物描述,略当在春秋至战国初期之际。

罕额依遗址第三期遗存

根据《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可知,遗址第三期为三代时期遗存,主要包含有第4层、第3层、第2层和F7、F6、H2等单位。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居多,红褐陶次之,另有少量褐陶和橙黄陶。可辨器型主要有平底瓶、双耳罐、单耳罐、侈口矮鼓腹罐、钵、单耳豆和杯。常见饰粗绳纹的夹砂陶,另有戳印纹、刻划纹、乳钉纹。除平底器外,另有四足器。

简报将第三期年代划定为距今~年,基本无误,但稍显粗概。同属第三期的部分器物本身还有一定的演变关系。针对简报刊布的第三期陶器图,结合岷江流域三代遗存以及甘青地区诸青铜时代遗存,我们可对罕额依遗址第三期部分遗存略作阐述:

小口单耳罐:标本89DZh采:04,泥质灰陶,侈口,鼓腹,平底,宽扁耳自口沿部分呈弧状下接腹身,耳两端宽,中端窄,平视呈亚字状,口部俯视呈椭圆形。标本90DZhT3:2,泥质红陶,器型与前者接近,但口径更小,鼓腹近圆形,宽扁耳自肩部呈弧线下接器腹中部,耳上端有一圆孔,俯视口部呈橄榄形。根据西南山地商周时期部分双耳罐口部由圆形—椭圆形—菱形(橄榄形)变化规律,我们推测后者晚于前者。同时,后者与青衣江流域汉塔山墓地M63所出同类器较为接近,且青衣江汉塔山M63大概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由此可推断标本90DZhT3:2的年代大体与之同时。那么标本89DZh采:04的年代可能更早。

双耳罐:标本90DZhF6:6,泥质灰胎黑皮陶,表面磨光,圆形口,前后正中做成流口,方唇,侈口,长溜肩,鼓腹,圆形耳自口部下接器腹中部,弧线与下腹一致,宽扁耳上游一道凸棱。这件标本与茂县城关墓地第五组标本CM6:11相似,差别仅在于后者束颈。二者年代应该相去不远。标本89DZh采:01,泥质红陶,口部俯视呈正方形,颈部为圆形,两耳左右沿面加宽成流,侈口,溜肩,鼓腹,平底下接四个对称、外撇的实足,宽扁耳起自口部,弧状下接器腹中部,并与下腹形成一个圆弧。除四个足跟外,与城关墓地第六组标本CM8:4比较接近,年代大体应当在战国晚期。同时,其四实足特点又为青衣江宝兴陇东汉代墓葬陶器所继承,但后者口、颈都偏小。

标本89DZhF1:4,侈口,口部下凹,圆唇,溜肩,鼓腹,因口径与腹径相当,起自口部的两宽扁耳弧状下接器腹中部,并与下腹呈同一弧线,耳部上端向外水平突出更多,平视象一个倒立的梯形,据图观察,其近口沿内壁和器表颈部应有刻划纹饰,下腹饰较浅的对称抹划旋涡纹。从其口、耳特征看,可能与西北辛店文化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核桃庄墓地随葬的大双耳罐,绝大部分耳上端都水平向外突出后再弧状下接肩腹部,且有部分口部也与罕额依这件罐一样下凹,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耳下端下接腹部后并未与下腹在一条弧线上,且所饰彩纹为典型姬家川、张家咀期的纹样,我们推测罕额依这件双耳罐当是受到辛店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平视象梯形的双耳罐,在青衣江陇东汉代石棺墓中较为常见,陇东石棺墓出土双耳罐两耳上端外突,口部呈橄榄形,腹身饰抹划旋涡纹,但较之不同的是青衣江流域此类双耳罐口径偏小,多带束颈,多有圈足底等,当为罕额依这类双耳罐的遗形。

单耳豆:标本89DZh采:03,泥质橙红陶,尖唇,腹略鼓,平底下接圈足,耳上接口沿并向上耸起,圆弧状,下接豆盘中腹部。与此相近似的遗存可在甘肃永靖张家咀遗址寻见:该遗址出土一类单耳杯,其器耳与罕额依遗址这单耳豆形制完全相仿,同时,在该遗址还出有一类单耳豆,其豆盘及圈足与罕额依这件相近似,罕额依遗址所出单耳豆十分象张家咀遗址两类器物相结合的产物。张家咀遗址单耳杯属于辛店文化,单耳豆属于唐汪式遗存,二者年代相近,大体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那么,罕额依这件单耳豆年代可能与之相近。

通过上面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罕额依遗址第三期遗存年代跨度较长,部分陶器具有甘青地区辛店文化和唐汪式遗存的影响,大部分遗存年代属于两周时期。

大小坪石棺墓地

大小坪石棺墓地位于金川县东北约3千米的沙尔乡沙尔尼村北面山腰上,海拔约在-米,山下东面即是大金川自北向南流过,南距沙尔尼遗址约余米。

墓地为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抢救性试掘沙尔尼遗址时调查发现,该墓地在早年改造梯田中遭严重破坏。我们从当地村民了解到当年坡改梯运动中整个山坡地里出土大量石棺墓葬,可见墓地规模比较大。这次调查仅对梯田断崖上的残剩墓葬等做统计,总计数量约在20座左右,踏查可见石板、墓圹、人骨残痕,偶见少量破损陶片,地表散落有较多陶片。这些墓葬埋葬深度并不一致,大体依山势顺坡而建,其中有两座墓葬存在上下叠压现象,估计整个墓地的形成时间可能较长。残剩石板皆为当地版岩,厚约3-5厘米,未见修理痕迹,墓圹宽、高约50厘米,墓底不见石板或沙石,石棺形制与岷江、大渡河等地所出基本无异。从采集的陶片看,主要是夹砂红褐陶,多为石棺葬中常见的双耳罐,部分有圈足。其中,从一座残墓中采集到一件罐残片和一件锈蚀严重的铁削,陶罐为泥质红褐陶,器壁较薄,表面抹光,腹部绘红色旋涡纹,可能为战国晚期的旋涡纹双耳罐。

帕尔巴石棺墓地

在阿坝州调研期间,得知在马尔康帕尔巴也发现有石棺墓群。当地村民修建盘山机耕道,很多墓葬已遭损毁,仅余部分墓葬的半截石板仍嵌于道旁壁坎上,帕尔巴墓地石棺形制与岷江流域小型石棺墓一致,多用不规则的石板砌筑而成,底部未见石板。石棺宽、高约40-50厘米,头端宽,脚端窄。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清理了其中一座较为完整的墓葬,据照片可知石棺两侧各为三块厚薄不一的石板拼接而成,两端各有一块石板,仰身直肢,头部右侧有一侈口高领壶,高约15厘米。

另还出土一件骨管,为去掉两端关节的羊肢骨制成,长约13厘米,骨管被四组(每组三道)刻划纹均匀分割为五节,骨管两端各有一组(每组两道)刻划纹,中间被分割的五节中又分别刻划对称的三角纹。此墓随葬陶壶与罕额依遗址第二期四段的同类器相像,可能为其遗形。同时,骨管及上面刻划装饰与甘青地区卡约、辛店文化中的骨管刻划纹饰上相近。据此,这座石棺墓年代可能在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据罐形制不排除有更早的可能。

此外,数次田野工作中还发现有小金县日隆镇、孔龙村石棺墓地、孔龙商周时期遗址、周日石棺葬墓群等遗存。丹巴罕额依、莫洛村、折龙村等地调查发现有较多石棺墓地或墓葬。主要为红褐陶,多为素面,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羊头。可知的器型有羊头双耳罐、单耳罐、四矮足陶罐、四足羊头双耳罐、四足提梁羊壶、单耳杯、豆、方口圈足单耳罐、高圈足单耳杯、三乳丁单耳杯等。结合该区域内石棺墓随葬陶器特征,可知这批石棺墓大体处于战国时期,部分遗存可能更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