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门古代千阳最有名的地方

以上为广告,广告业务请加小编i

王艾迎

千河在千阳县境内,有两处古地名,分别叫大石门、小石门,在千阳县历史上很有名,一是风景奇特,二是周围有众多古迹,三是有关的诗歌挺多,四是有些故事让人感念。

大石门

大石门在今千河宾馆南边的千桥处。清代焦思善撰写的《增续千阳县志》记载,大石门“在县南里许,千水两岸,天生巨石。”清代罗曰璧在《重修千阳县志》中写道,“千水奔流,至此锁束,水势顿刹,相传神禹所凿。”不仅指出了大石门的地理位置,还说明大石门为大禹开凿。小石门在今千阳中学南边千河处,两个巨石若门挺立,千河从中间流过,因为比千河宾馆南的石门窄小,而称之为小石门。千阳旧县志称其“在县东一里”。因为大石门处进水较快,小石门处出水较慢,大小石门之间,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湖面,即为古代的千湖,波澜不惊,绿树倒映,鱼虾众多,飞鸟成群,文人墨客,官方民间,多以胜境览之。

最迟在唐朝末年,在大石门岸边就建起了以观赏为目的的千阳阁,其高度应在二三十米,以砖砌成,多层有窗。清朝顺治七年(年)任千阳县长的王国玮在其文章中提到大石门时说,“傍岸千阳阁,势将圮(pǐ)”,意思是,岸边的千阳阁,快倒塌了。康熙四十三年(年)至四十六年(年),千阳多次发生地震。存在了多年的千阳阁从此消失,不复存在。

大石门附近,景色优美卓绝,吸引了著名道士丘处机等人的眼光。据《有元重修玉清万寿宫碑铭并序》记载,千河“循千(阳)而东贯石门,始奫沦(yūnlún)”“岸石门而宇者,即通微、洞真两真人为道之故庐也。初,长春爱其地,筑全真堂,后为玉清观,今溢名为宫。”这些话的意思是,千河向东,通过千阳县的大石门,水开始大了深了,在石门的岸边,盖的大殿,就是蒲察道渊和于善庆两位真人的修行之地。最初,丘处机喜欢这块地方,修起了全真堂,后改为玉清观,今改名为玉清宫。丘处机来千阳的时间是金朝大定二十六年(年),开启了千阳道教的辉煌时代。元朝修成的玉清万寿宫在千阳阁的北边,地址为今城关镇新民村一组和城关粮站,即宫嘴东边所在地。玉清宫梯阶三层,多间高大的红色庙宇,非常宏伟、壮观。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年)前,由于庙宇破败倒塌,玉清宫由大石门迁移至小石门,在大石门处存在了年。

石门延月

小石门处的风景也不错,向西可以看大小石门之间形成的千湖和五峰耸立的吴山,向东还可以看迤逦的千河远去。古代先后在此处修建了双清阁,明朝后期建起了新的玉清万寿宫,还在此经常进行划船比赛。

多个朝代的诗人和官员到大小石门及附近的千阳阁,进行了游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唐朝诗人许棠游览石门,写了《题千湖二首》:“偶得湖中趣,都忘陇坻愁。边声风下雁,楚思浪移舟。静极亭连寺,凉多岛近楼。吟游终不厌,还似曲江头。陇首时无事,湖边日纵吟。游鱼来复去,浴鸟出还沉。蜃气藏孤屿,波光到远林。无人见垂钓,暗起洞庭心。”唐朝诗人韦庄去四川,路经千阳,游览了大石门处的千阳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千阳阁》(又名《千阳县阁》《千阳间》):“千水悠悠去似絣(bēng,丝带),远山如画翠眉横。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北宋张舜民在今宁夏打了败仗后,路经千阳,登上大石门处的千阳阁,面对眼中的情景,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千阳感事》诗歌,后四句是“霜风扫隃麋,晚翠敛吴岳。临行更踟蹰,洒泪遍南阁。”因为千阳阁在千阳县之南,所以,诗人将千阳阁称之为南阁。千阳第一部县志收录的《土俗歌》写了大小石门和玉清宫,“鸟蛇瓜牛出华湾,大小石门有海眼。古城龙头出士宦,沙沟紧接毗卢原。玉清镇隔龟蛇岭,汧流入渭透长安。”清顺治时期的千阳县长王国玮写了《蕞尔千阳县》十章,其中“蕞(zuì,小的)尔千阳县,涛声永夜听。水流翻石壁,浪激蹴(cù,踏)沙汀。野渡无行舸,遥山有翠屏。西南翘首望,吴岳数峰青。”写了石门的涛声、从石门看到的景色。清朝康熙时期的诗坛盟主王士祯祭祀吴山,路过千阳县城,登上大石门处的千阳阁,挥笔写下了《千阳县》一诗,“晚上千阳阁,远山横翠眉,川长连陇首,城古枕隃麋。太尉千秋笏,韦郎七字诗,不胜怀古意,羌笛暮休吹。”这首诗歌成了千阳阁的绝笔,不久之后,千阳阁轰然倒塌,成为历史的记忆。

虽然千阳阁倒了,玉清宫搬了,但大小石门本身的美景仍然给后来的父母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像。清朝千阳县长王国玮喜欢到大小石门接待客人、喝酒看景,畅谈自己的心声,曾写下了《石门记》《后石门记》两篇文章。前篇文章开头一句是“走三千里到千,阅历山川奇胜,目眩心怡,乃始望洋而惊”,看到大小石门之间的千湖美景,王县长心里由不得大为惊叹,偏僻的千阳县竟然有这么大的一片水面呀!后一篇文章开头几句是“予识石门,盖自诸士庭谒始也。……有石门对锁,……独小石门在县东,……”,也说明了千阳本地人对石门的重视,给新任县长早早就介绍了大小石门的美色。有人建议他在小石门处立堤闸蓄水,设渡船,使南北往来。王县长表示建议很有道理,容后再做打算。王国玮非常喜欢石门,把自己撰写的千阳县第一部县志命名为《石门遗事》。嘉庆八年(年),王廷璧任千阳县长,他了解到由于千河阻隔,当地人出行不便,就在大石门附近设官船,拉运群众过河。有人为了感恩王县长,在大石门石壁上凿了“王公渡”三个大字。后来,陇州州同(州的副职,相当于副市长)方玉润得知这个情况后,高度肯定了王廷璧的做法,在“王公渡”三个大字附近题写了“古石门”三个大字。

石门是千阳人不朽的记忆,美好的回味。《光绪增续千阳县志》第一次列千阳八景,石门延月被列为第四景,意思为石门赏月。民国千阳县志所列的千阳八景,石门竞渡为第四景,年,千阳县提出了新八景,第一景为石门彩虹,即大石门处的千桥就像雨后彩虹一样美丽。

小石门

在最初修建千河大桥时,大石门被毁,小石门也在日常的采石中逐渐消失。大小石门的地名随之也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大小石门附近,在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县上在大石门西边修起了河堤、公园及橡胶坝,橡胶坝与古石门处的涛声一样澎湃有力。在小石门以东新修的千湖,比古时大小石门之间形成的千湖水面更阔更深。千河上面修起了将近7个漂亮的桥梁,比清朝时的“王公渡”方便了几万倍。

时代在进步,历史不可忘记。大小石门消失了,与之相伴的千阳阁、玉清万寿宫也不见了,难免让我们这些怀古的人有些失落。建议将千河宾馆以南的千河大桥命名为石门千河大桥,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在大小石门附近重新建设千阳阁,打造千阳旅游的新亮点。

爱千阳

随心打赏,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