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4600多公里他把圣洁的哈达献给心中

图说:次仁旺加为辅导员献上哈达来源/学校供图(下同)

毕业季,上海海事大学校园上演了感人一幕:该校届毕业生次仁旺加从西藏日喀则老家出发,跨越多公里,乘坐两天两夜的火车,辗转回到母校,为他心中的好老师们一一献上洁白的哈达,并将一封感谢信《致我心中最美最善良的老师》,交给关心照顾他四年的辅导员郑思思,表达心中诚挚的敬意与最真的祝福。作为距离学校最远的毕业生,他以这种充满藏族仪式感的特别方式,与母校来了一场郑重的告别。

跨越千山万水从西藏重返母校

6月27日本是上海海事大学举办毕业典礼的日子,因为要参加老家当地的公务员考试,次仁旺加错过了这个重要日子。“转眼四年的大学生活就结束了,每每想到这里,就特别不舍。在校几年,收获了那么多的温暖,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回来,再看看培养了我四年的母校,再见见教过我的那些老师,当面表达心中的感恩。”这位来自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半农半牧区列巴乡的藏族小伙在考试完后,便带上简单的行李和藏族人民最为尊贵的礼物哈达启程了。

次仁旺加同学至今还记得,四年前考入上海海事大学前来报到时的情景。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当时家里到县城没修路,也没有客车,多公里土路,提前联系好运货经过的顺风车,颠簸了一天多才到县城。从县城到日喀则,再转到拉萨,从拉萨坐火车到上海,总共花了六天半时间才来到学校。

图说:图说:次仁旺加写给辅导员的感谢信

“到了上海,人生地不熟,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起初不敢跟人交谈。”次仁旺加告诉记者。他在学校第一个找的人便是辅导员郑思思。“当时心里很忐忑,新生报到,郑老师很忙。但从见面那一刻起,郑老师就很关心我的学习生活。”

大学四年,次仁旺加的学费靠国家助学贷款,生活费主要靠国家助学金,他也做过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打过暑假工,没向家里要过钱。“每学期末放假前,郑老师总会问我是否回家、是否有路费,她一直很关心我、鼓励我,让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次仁旺加说。由于右耳先天疾病听力差,年春刚开学时,他医院东院去看病。“动手术那天,郑老师抽空来看我,帮我找护工。那天晚上,我虽然躺在病床上不能动,但心里很温暖,郑老师像我的家人一样。当时就想我有能力时,也要像郑老师一样去帮助别人。毕业了,我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礼物送给老师,所以把心里想对老师说的话写成信,来表达对她的感激。”

一路成长感谢身边的好老师们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四年前我各科学习基础都很差,走到今天能顺利毕业,还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离不开学校老师们对我的关怀、栽培。”次仁旺加动情地说。

小伙子进入大学后各方面都很努力,大一进校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两年前,他参加学校一级党校学习时结业考试未通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登智找他了解情况,当得知是因为中文功底薄弱造成考试不及格时,陈登智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要气馁,指导其通过熟读《党章》、反复阅读《十九大报告》等方法,来提升理论素养。“那次陈老师找我谈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通过后来的学习,我对党更了解了,理想信念也更坚定了,中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如今,次仁旺加已经是一名正式党员,此次回校,次仁旺加也特意给陈登智老师敬献了哈达。

还有一位老师,是次仁旺加专门去拜访的,那就是与他结对子的校党委书记宋宝儒。记者了解到,该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制度。宋宝儒自去年6月与次仁旺加“结对”以来,一直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对次仁旺加家里的情况也十分了解。今年疫情,学校开展网课前,宋宝儒专门打电话询问他上网课的条件是否具备。当得知次仁旺加想在毕业前返校时,宋书记还赞助其返校路费。“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关心与鼓励、指导和帮助,才成就了今天自信满满的我,这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次仁旺加说。

憧憬未来与母校挥手告别

次仁旺加说,四年过去了,不仅自己成长很多、变化很大,家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他们家到县城多公里的柏油公路去年已经修通了,虽然还没有定点到县城的班车,但是交通方便多了。“这两年国家扶贫力度很大,我们村子的40多户居民今年基本都脱贫了。”

说起今后的职业规划,次仁旺加表示:还是希望在西藏工作,西藏养育了自己,现在是自己回报的时候了。“理想的工作还是公务员,如果公务员没上,还是希望在西藏找份工作,为西藏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因为疫情防控,次仁旺加在学校待了不足一天的时间。带着满满的感动和母校的祝福,他挥挥手和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学校作别。在列车缓缓启动驶离上海的那一刻,他发了个朋友圈,把大学的最后时光和美丽的青春定格在那个九宫格里。次仁旺加说,有机会,他一定会回来看看。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通讯员吉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