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古道今立夏之美,美在夏字初衣胜雪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公历的5月初,农历的4月下旬,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气,叫做立夏。之所以说它特殊,它是传统的夏季的开始。此时太阳行经黄经45度,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温度在20多度以上。这是一个万物茁壮成长,人体舒适度极佳的时段。周朝的皇帝会率领百官到郊外迎夏,因为民以食为天,感谢老天赐予风调雨顺,人民加紧劳作,在夏天耕耘并收获最美的丰收。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夏天,要叫做夏而不是其它呢?为什么夏天写作夏而不是其它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上古的人,在这个时节敞开了肺活量,从肺部呼出了一声感叹?这个答案肯定是肯定的。因为是有了语言才会有文字。那从肺里迸发出来的欢喜和自在,就是夏啊,但这个音符写做夏这个字,却也是颇有讲究。虽然文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优秀文字甚至已经不是当初的含义,甚至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但是夏天的夏,却几千年的一如既往的存在,从甲骨文一直到现在,外形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夏字,是一个象形字,是指在劳作中的人。上面是一个页,在古代专门指人的脑袋,中间是一个臼,那是人在捣米或者捣鼓蔬菜,底下是个反文,那是人在直立行走。这是一个成年人在夏天里劳动,充满了生命和活力。所以“夏”,既指的是季节,早麦已经成熟,同时也是指生活在这里的成年的人。于是大禹的儿子建立王朝时,就用了夏,愿我的国家永远处在这样繁茂的状态,万物旺盛,人民勤劳。然后后来的中国人,都自称华夏。但是按字面理解,也让人快乐啊,那永远旺盛的夏天。立夏之夏,当然美在夏字,那是人和自然最和谐繁荣的相处,自然有生长有茁壮有结果,而人类有辛劳,有快乐有收获。目前最早存下来的二十四节气诗,有唐朝元稹的《立夏四月节》,当我们一个一个解开里面的典故,却发现写的也是今天呀。”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千万不要把这个当做了天书。仲吕指的是十二音律的第六律,对应的是农历的四月。但农历的4月往往有春夏两个节气,因为春末的谷雨,因为夏初的立夏。而朱明,就是立夏下这一天或者夏季。朱明是指的太阳,这个时候的太阳,又大又亮,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立夏又叫做朱明节,是个太阳的节日呀。所以知道这两个典故,这10个字并非天书,也就是说4月,是春和夏的交替,听得见音乐,开启了夏天的序幕。“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立夏到来了,你可以看见蚯蚓,从土里钻出来,那是夏天的雷雨要到了。而沼泽里,菰草开花,那些水生的植物都可以食用了。还有一种瓜果叫做王瓜,在唐朝应该是一种常见农家藤蔓瓜果。只是我们现在有黄瓜,苦瓜,吃不上它了。“帘蚕成茧样,林鸟哺雏声。”在城市里的人是不知道绫罗绸缎是从何而来的,但是在广大的农村,立夏正是蚕结茧,进行缫丝纺织的紧张忙碌日子。正是此时林花有果,早梅成熟,食物充沛,也是许多小鸟繁殖的旺季。”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虽然谷雨的雨水也非常的充沛,但是立夏之后,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会进入雨季,我们会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高温高湿,催发着万物,那天上的云朵,有如流动的山峦,经常的会洒下雨水,这是自然巨大的喷水车啊!唐朝的十二节气诗,带着分明的唐朝的物候特点。比如他们大量的食用王瓜和茭白,大面积的养殖桑蚕。当代的农村作物,肯定较唐朝有所变化。但是从自然的角度来讲,蛙声鸣,蚯蚓出,菰草茂盛,仍旧是重要的节气特征。总之这是一个蔬菜成长繁茂,瓜果开始成熟,天地滋润,人心舒畅的好日子,就凭着不用天天穿着笨拙的厚衣棉袄,不用担心春寒感冒,可以自在的户外行走,哪怕辛苦一点,许多人宁可不过冬天,也愿意过夏天。夏天如此旺盛而充沛,仿佛人的盛年,是可以敞开胸肺的呼吸,从肺里发出最舒适的声音,那声音就是,夏!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