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读跳闸的夏天佛山城中村的供电之困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8月3日凌晨,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让频繁跳闸了一个月的夏天安静下来。但郭键炜却不敢松懈,“我们得抓紧时间做计划停电检修。”

郭键炜是南方电网广东佛山禅城供电局城区配电运维班副班长。过去一个月,“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挑战佛山电力保障系统,低压分路开关超负荷频繁跳闸,让郭键炜和同事们不是在抢修,就是在抢修的路上。仅7月23日到29日的短短7天,禅城局故障报修工单达到宗,同比增长%。年全年的工单量也就是余单。井喷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城中村是这次电力保障攻防战里的关键区域。“尤其是那7天里,十张跳闸抢修报障单里九张来自城中村。”7月末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天早晨,郭键炜正被村民围着追问故障修复时间。

为什么是城中村?跳闸的夏天,佛山城中村里在发生什么?

暴增的报修单

“因为城中村最容易发生负荷过载。”郭键炜说。记者第一次与郭键炜碰面是在7月30日上午10时,彼时,他正在深村的抢修现场。当天凌晨3时30分许,深村又跳闸了,急修队在接到居民报修电话的半小时后便赶到现场,但一番检查后,发现这次问题不小,随即通知郭键炜的班组跟进。

“因为不是简单的跳闸问题,开关打上去之后保险丝爆出的火花,提示这下麻烦大了。”郭键炜说,他的班组在凌晨5时接手了急修队的工作,刨开电塔外的水泥保护层一看,发现电缆外保护层已经耐不住高温直接碳化,只能重新架设新的线路。

7月30日凌晨,深村跳闸报障,抢修人员检查发现是电缆承受不住负荷过载直接烧坏了。何帆燕摄

更让郭键炜沮丧的是,本来根据这附近最近录得的负荷数据,他们在前一天已制订好了调节方案,“实施时间就在今天7时,它要是多扛几个小时,那一切就变得简单得多。”

这种情况在过去一个月并不少见。据禅城供电局介绍,在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城中村人口密度正越来越高,这催动着村内出租屋的新建、改建,空调由以前的3、5台突增至40、70台,这直接导致了区域内部分城中村用电超负荷不断攀升。

虽然各属地村(社区)委积极居中协调,不断提供新建电房用地,但空调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新电房建设速度。

以深村为例。这是个被高楼包裹起来的城中村,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位于禅城区的中心位置,已经开通的佛山地铁2号线在这里设有站点。它还紧邻亚艺湖艺术公园,后者是禅城的“城市客厅”。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低廉的居住成本,让它成为了大量“佛漂”的暂居之地。

深村一角。受访者供图

有村民告诉记者,当地的常住人口不足,但流动人口超过2.8万人。但深村村党委书记蔡伟森却“订正”第二个数据。他说,目前当地的流动人口已达到3.2万人。

聚居人口的增量反映到电房数据里,就是电房和箱式变压器(下称“箱变”)建设量的不断增加。禅城供电局为记者提供了一份统计。单单是在深村,截至目前已设置的电房和箱变便已达到23座,8座已显示过载,需重新选址增设。

“为了解决跳闸问题,我们最近又增加了一个临时变压器。”蔡伟森说。

电房外焦急等待故障修复的村民。受访者供图

紧张的电房用地

受跳闸事件困扰的不只有深村。在禅城区内,深村、河宕、湾华、村尾等村(社区)的居民,都不同程度地遭遇着跳闸事件频发的困境。

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天气打破历史纪录,给配网电力运行带来众多挑战和压力。当7月30日凌晨接到深村跳闸的急修通知时,当值的急修班长陈汉明便正在张槎村尾村的抢修现场。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佛山供电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通过能量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调度端智能系统,开展电网设备的实时负荷监测;加强电力供需研判以及用电需求、气象条件、发电能力、燃料供应的监测,结合电力供应形势及输变电检修需求,精细化滚动安排机组检修;强化电网风险管控,完善电网事故预案,开展安全节约用电宣传等。

禅城供电局更打造了佛山市内首个数字化智慧保供电试点,通过加强智能电房建设、电缆及其通道智能监测、发电车全量监控手段,搭建起一套可观、可测、可控的智慧保供电体系。

“但跳闸只能预测发生概率,无法精确知道发生时间。”郭键炜说,这场与高温、时间的竞速中,成功往往无从计算,但失败却有一张张报障单为证。

“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村民在电房用地供应上给予更大的支持,拿出更多的空间来建电房而非箱变。”禅城供电局项目管理专责陈志伟说。

电房和箱变是有区别的:箱变的占地要求低,只需30平方米左右,但只能放置1台变压器;电房因为用地面积在60—平方米,可放置2台甚至2台以上的变压器,无论是从散热效果还是后期扩容能力都更优。

“但村里用地太紧张了,连安装箱变的30平方米用地都需要反复沟通协调,而且我们最终供应给我们的,更多是‘村头’‘村尾’的边角地。”陈志伟说,正是电房用地供应上的不足,让城中村无法彻底跳出一到夏天就跳闸停电的泥淖。

抢修现场,1台应急电源车早早就位,为居民提供临时用电。受访者供图

可喜的变化

可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在深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了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性。23座电房和箱变中,有4座便是近五年新增的,其中1座为电房、3座为箱变。“去年和今年村里都专门供了地,新的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中。”郭键炜说。

在深村西面的河宕村也将迎来新变化。虽然用电负荷一直高居不下,但在新增供电点一事上,供电部门与村民虽沟通多年,但直到最近才终于有了进展。7月28日,当地村委认可了新增供电点位置,并现场盖章确认。“此次取得的突破将彻底化解该村多年供电困境,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立项。”陈志伟说。

跳闸事件频发是个契机。佛山供电部门正加紧走访相关村(社区),讲解片区供电形势,了解村居委未来用电需求,现场勘察预选电源点,从谋求更大的共识入手,着力缓解部分区域供电能力受限、部分城中村重过载等问题。

“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我们今年计划投资个项目,共计2.亿元,其中新建台区8个,中压网架项目18个,随着项目的陆续投运,将有效保障禅城区域的电力可靠供应。”禅城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气温的回落,供电部门也正抓紧开展计划检修工作。

佛山供电局称,为保证佛山电网在迎峰度夏期间的社会电力供应,除了配足抢修人员和资源以外,该局已把工作落实到日常,每天组织配网运行人员进行线路特巡、夜巡、红外测温等工作,为线路设备“把脉”,及时排查处理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健康运行。

■记者观察

小小供电问题折射观念之变

城中村用电困局的破解背后,折射的是观念之变。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观念,城中村的用电之困正在逐渐破解。

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历史遗留和现实发展交织的产物。由于城中村自身的特殊性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其管理和服务问题一直是困扰各职能部门的难题。

城中村的用电之困,很大程度上在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电房、变电站一般都建在村内的集体土地上,集体土地的使用需由集体组织投票决定。要破解城中村的用电之困,除了供电部门要加强能源保障能力之外,村集体、村民在供电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共识也非常关键。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细致宣导,其成效直接影响村内用电的安全和稳定运行状况。

一言以蔽之,城中村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服务能力。这也是我们探讨城中村用电之困的落点所在:主动加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指城中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必将让城中村管理和服务工作更有序地发展。

何帆燕

何帆燕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