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01前言
皖南多古村,风韵冠古今。皖南古村,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以及民居之奇,自不必赘言。但要说起中国现存唯一的唐风古韵之村,则非唐模莫属。
唐模古村的形成、命名以及风貌,是古代徽州人重视风水布局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古徽州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印记。
02村名由来三种说法
唐模,地处黄山徽州区新安江西侧的群山之中,原为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叔举所建,其后,汪、程、吴、许四姓族人聚居于此,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遂成今日规模。
关于唐模名称的由来,历来就有多种说法,因为缺乏具体的历史资料佐证,所以自古至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其中,比较流行的有三种。
说法一,村落按照唐代模式建造,从而得名唐模。
古代徽州人向来注重村落选址,以背山面水为佳。此外,他们尤其向往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于是按照盛唐时村庄的模式、风范及标准,建造了唐模村。
说法二,汪氏子孙为纪念先祖越国公汪华,将此村而命名为唐模。
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于后唐年间率领儿孙迁居于此,为表达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汪氏子孙决定按照八卦风水原理,对村落加以改造扩建,并以唐模为名。
说法三,汪、许两姓,为怀念唐代先祖汪华、许远,称此村为唐模。
隋朝末年,战乱不断,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攻下江南六州,建立吴国。唐初,汪华归顺大唐,受封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被当地人拜为“汪公大帝”,立庙祭祀,千年不辍。
唐模许氏十六世祖许远,在安史之乱时,为确保江南免遭战乱,率领军民坚守睢阳,最终壮烈牺牲。死后,许远被谥为“忠烈王”,徽州百姓也将他作为地方神来祭祀。
地因人名显,人为地增辉。汪华和许远是唐模大姓汪氏与许氏的先祖,也是族人引以为豪的唐朝“英模”。汪、许两姓同尊唐祖,以祖先为楷模,于是将村庄取名为“唐模”。
03水口园林闻名全国
徽州村落营建受风水理论影响很大,且热衷于在村口建水口。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宜开敞;二为水流出之处,当封闭。徽人认为,水象征着财富,建水口即是聚财气。
在唐模,沙堤亭、同胞翰林坊、檀干园、檀干溪、进村古驿道,以及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形成了集山水、田野、村舍于一体的独特水口景观。
放眼望去,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立,檀干溪贯穿全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得唐模成为皖南古村水口园林的优秀代表,享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
走近村口,一眼就看到沙堤亭。该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三重檐四面拱门,上下三层、中空,四周有回廊,却无楼梯,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令人过目难忘。
沙堤亭东题“沙堤”二字,点明亭名;西题“云路”二字,则寄托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独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八个角,俗称八角亭,全国原样仅此一座。
八角亭旁,有一棵多年树龄的古樟树,树端下部中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张口凝望。年,韩再芬版《天仙配》在此拍摄,这棵古树也因此迅速闻名全国。
影片中以樟代槐,古樟树摇身一变,成了槐荫月老,开口说起了人话,并为七仙女和董永做媒,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媒树”。一时间,这座古樟树,成了唐模古村最耀眼的“明星”。
这自然是电影为了满足剧情需要,而采用的烂漫制作手法,虽然当不得真,却仍给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年轻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寓意。
一株树身系满了红绸带,还有一把把连心锁环绕树旁,代表着喜庆,更寓意一对新人,一生牵手,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穿过八角亭,就是唐模古村的标志性建筑、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坊,该坊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柱三门,高16米,横跨于唐模村口的驿道之上。
牌坊明间檐下斗栱间,挂有“恩荣”竖匾。牌坊东西两面大字板题分别为“圣朝都谏”与“同胞翰林”四字。柱枋之上,雕有鲤鱼跃龙门、喜鹊报喜、鹿、猴等飞禽走兽,以及花卉图案。
尤其是立柱下部,雕刻有一对石质蹲狮和力士像,刀法娴熟,技艺高超,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整座牌坊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征。
同胞翰林坊是由康熙皇帝钦赐,为褒扬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两人的才学功名而立。史料记载,康熙十四年(),许承宣乡试夺魁;9年后,许承宣胞弟许承家,再次金榜题名。
一个小山村,10年之间,同一家族的兄弟二人连中两元,而且都被同一个皇帝点为翰林,可谓世所罕见。
而后在光绪一朝,许承宣与许承家的族弟许承尧再入翰林,成就了一村三翰林的传奇佳话。今天,站在这座牌坊下,多年前唐模山村沸腾喧哗的程度,仍可想见。
行至村口溪边,就是檀干园。徽商许以诚,为了实现母亲不出家乡而得享杭州西湖美景,便于此营造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最终建成闻名遐迩的“小西湖”。
04中街流水美如画卷
唐模水口园林自然别具一格,唐模老街更是不同寻常。一脉旖旎的檀干溪,穿村而过,形成了一条长达二里的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明清时期的徽派民居建筑。
街道市面建有40多米长的避雨连廊,廊边临溪设有美人靠,供村民邻里说古谈今、晨昏相聚,也供游客休憩、观光。
临街店面的招牌大多挂得十分醒目,客栈饭店的布幌迎风翻飞,出售本地的特色旅游小商品和地道美食小吃,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好奇的目光。
老宅门前拉家常的阿姨、坐在美人靠上聊天的阿婆、老街上奔跑嬉戏的孩童以及溪流旁笑声爽朗的浣衣女,让人感受到古村人悠然恬静、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时光。
走在水街上,不得不说的还有檀干溪上的石桥。因为13座桥形态各异,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十桥九貌”。
其中,名气最大、造型最独特的一座廊桥,叫高阳桥,因唐模许氏来自高阳郡,为不忘祖先之意,故而得名。高阳桥两旁不远处,皆有水坝拦住来水,减缓水流冲击。
高阳桥,建于明代,是徽州唯一保存完好的石质双孔廊桥。桥面建有五开间殿堂,飞檐起翘,东为实体砖墙,西为带窗槛墙,明间隔扇,外有一步石勾栏露台,可观溪上风光。
廊桥内挂有一块民国二年()所题“亲见七代”匾额,牌匾之下挂有一幅“和”字大扇面,左右柱上楹联为: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再看堂中梁柱木雕精美绝伦,彩绘壁画典雅绚丽,堪称明代廊桥建筑的典范。
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为休闲茶社,室内摆放几张方桌,游客可以一边品茶欣赏古村水街风光,一边观看独具皖南风情的高阳茶道茶艺表演。
站在高阳桥上,观赏唐模水街,一条清澈的溪流曲折蜿蜒,两旁的古民居、祠堂、店铺、古井、古牌坊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倒映水中,形成一幅两岸夹一溪的立体市井画卷。
凭栏临水,看着街道上那些亲切热闹的烟火片段,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以及村民相互用当地方言交谈的喁喁细语,闻之顿感古韵悠悠,乡情淳浓。
闭上双眼感受这种“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瞬间让情感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北宋时代,自己犹如置身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画境之中,一派繁华生动的市井生活景象,在眼前逐渐铺陈开来……
05结语
从想象归于现实,回望那一座座古桥,连接起溪水两岸的古老民居,也连接起一溪两岸人家的日常生活,更连接起了整个唐模古村,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文化脉络。
水街上保持着的清悠闲适的节奏,村民表现出的淡泊宁静的心态,最能抚慰久居都市、整日奔波劳碌的人们,那一颗颗浮躁不安的心。
今太白,城乡市镇寻文脉,山川湖海畅襟怀!今太白,执文化史笔,话神州大地!创作优质内容不易,欢迎读者朋友们点赞、推荐、评论、转发、投币,您的鼓励,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